动态信息

云南日报整版报道|怒江:七秩风华 山河锦绣

来源:云南网 日期:2024年12月20日

云南日报报纸版面

孔雀山 供图

森林覆盖率达67.77%

绿色成为怒江州发展的鲜明底色

36座“溜索改桥”工程

160座跨江桥梁横跨天堑

行政村通硬化路、通邮、通客车率达100%

屹立在独龙江上的“彩虹桥”

感恩奋进七十载,同心筑梦新怒江。

1954年8月23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开启了阔步奋进的非凡征程。

曾经,怒江州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总量微小。70年来,怒江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54年的593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262.09亿元,年均增长12.7%;人均GDP从32元跃升至4.85万元。怒江州百业兴旺,成为全国草果核心产区和全省最大的草果种植区,兰坪百亿绿色铅锌产业崛起,大华桥、黄登电站电能奔腾,“秘境怒江户外天堂”的旅游品牌吸引着八方游客。

脱贫攻坚之前,全州贫困发生率曾一度高达56.24%,超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以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改变了怒江州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6.9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在中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怒江案例”。

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怒江州多措并举促进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增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全州26.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59万人,其中15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2.41万人。同时,因地制宜“招小商”、办小微企业和帮扶车间,大力推行“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州初期,怒江州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文盲率极高。如今,这里教育体系完备,从学前的“一村一幼”到高等院校怒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各类学校如繁星般点缀在这片土地上,填补了教育空白,为怒江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民生保障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基石。在医疗卫生领域,怒江州医疗机构与床位数量剧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现“零”的突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独龙毯等特色产品漂洋过海,阔时节等非遗项目绽放光彩,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众多作品,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家园。

绿色是怒江州发展的鲜明底色。怒江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采取一系列生态建设行动,森林覆盖率达67.77%,位居全省第三。怒江、澜沧江干流与独龙江水质澄澈,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称号,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卷。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为怒江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放管服”改革大刀阔斧,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市场活力竞相迸发。助企惠企政策落地生根,市场主体茁壮成长,发展到5.37万户。民营经济繁花似锦,民营企业占全州企业的86.5%,民营经济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6%。在开放的舞台上,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新支点建设加速推进,片马口岸升级等工作成效斐然,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一路高歌猛进。

民族团结进步是怒江州发展的坚固基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怒江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全域创建如火如荼,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如明珠散落边境,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全州宗教和睦、边境安宁,民族特色调解模式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稳定向好,在全省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屡获佳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怒江州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与怒江“三步走”奋斗目标,精心雕琢“山水经”,全力打好“生态牌”,用心书写“边文章”,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怒江实践的崭新篇章。

岁月变迁焕荣光

一场降雪悄然而至,独龙江深处的大山被大片的银白色包裹。每当这个时候,年过古稀的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总会想起,以前,只要冬天来临,大雪就阻断了山路,独龙江峡谷几乎与世隔绝。看着眼前一箱箱从上海邮寄而来的各色羊毛线,李文仕甚至觉得她曾花大半个月走人马驿道到贡山县城,背回几十斤生活用品和彩色棉线的经历都是一场遥远的梦。

改变,从1999年开始。随着独龙江公路贯通、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通车,峡谷之间的独龙江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积极拥抱现代化浪潮,一步步蝶变焕新颜。游客从此纷至沓来,神秘的太古之民在这条面向未来的开放之路上步履坚实。

福贡县草果丰收

独龙江畔波涛阵阵。在李文仕家宽敞的院子里,笑声和歌声充盈院落,妇女们正编制着独龙毯。“我们现在能住好屋子,穿上暖和的衣服,再也不用挨饿了,这一切都要感恩共产党。”李文仕笑着说,手上的动作也没停,斑斓的棉线在布满老茧的手中如彩虹般铺展。

近年来,独龙江乡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新建了1060户安居房及配套设施,完成各村组路面硬化、各村排污沟和庭院整治、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独龙族群众告别了破烂狭小的木楞房,住上干净漂亮的安居房。

今年5月,贡山县霂欣曜独龙毯编织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李文仕的女儿李玉花也忙碌起来。这条走过千年的毯子华丽变身,颜色更艳丽,材质变得柔软舒适,为当地独龙族妇女增加了收入。

“我们与上海企业合作,开启订单式生产。每个月企业会把纺织材料寄过来,由织女们编织后再寄到上海,制成背包、围巾、马褂,还研发出头饰、耳饰等深受消费者喜欢的新产品。”李玉花说。

编制独龙毯之余,李文仕还会帮忙照看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外孙。看着村里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她也希望外孙快快长大去读书学习长见识。

在拥抱现代化进程中,当地群众也迎来了思想转变、素质提升,教育事业实现巨大发展。独龙江乡中心学校内,教学楼展现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气息。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从与世隔绝、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后,闭塞千年的独龙江乡在1956年有了第一所小学。如今,全乡实现“一村一幼”全覆盖,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

绵延的高黎贡山依旧耸立,今天的独龙江乡一年一个样。独龙族群众实现户均存款超过5万元,90%以上独龙族群众有存款,93%以上家庭拥有机动车。建成全国首条20千伏乡镇独立电网,成为云南首个开通5G网络的乡镇,电商、快递、直播融入了独龙族群众的生活日常,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咖啡产业启新程

每年11月起,泸水市大练地街道新建村的咖啡种植基地陆续进入采摘期,一串串鲜红饱满的咖啡果缀满枝头,工人们忙着采摘成熟的鲜果。

2021年,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泸水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新建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建设了500亩精品咖啡种植基地。今年,基地首批200多亩咖啡迎来丰收。

“土地流转给企业,可以就地务工,有一笔收入。企业跟村里签订协议,村民还有分红,又是一笔收入。”泸水市大练地街道新建村村民密瑞荣说。

在泸水市上江镇丙奉村咖农胡学良的咖啡地里,4亩黄波旁咖啡豆迎来了第一次采摘。

“第三年了,开始挂果了,产量还是可以的,今年价格可以,明年我准备再种几亩。”胡学良说。

作为精品咖啡全产业链发展的“后起者”,近年来,怒江州立足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全链推进咖啡产业向原豆精品化、加工标准化、产品特色化、三产融合化方向发展。2021年起,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泸水市全力推动精品咖啡产业全链拓展,3年来建立年育300万株咖啡育苗基地和30亩良种资源库,推广种植云咖2号、瑰夏、波旁等品种1.75万亩,精品咖啡种植面积由2021年的3000亩提升至2.05万亩,咖啡精品率由34%提升至68%。

目前,泸水市有咖农1.07万户,每户年均增收1.2万余元,同比增长22.6%。同时,通过引进咖啡龙头企业入驻本地,辐射带动本土咖啡企业、咖啡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目前,新建了初加工厂3个、精加工厂3个,咖啡精深加工率实现从0到33%,涌现出阿克比2020、阿客哆咪、秘境峡谷、伽岸等一批优秀本土咖啡品牌,怒江咖啡实现了“从种子到杯子”的精品咖啡全链生产。

“我们公司是一家全产业链的咖啡公司,生产、销售、研发,还有咖啡培训,全部都有。”怒江伽岸咖啡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李勇说,公司目前已经有CCT中国咖啡品鉴师、CCR中国咖啡烘焙师的培训资质,现在也在申请中国咖啡师的培训资质,为市场培育更多的人才。

泸水市还坚持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线上借助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销售额超过300万元;线下借助沪滇协作等平台,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怒江咖啡体验店。此外,在阳坡、丙舍坝、托拖新村等7个农文旅示范村开设咖啡厅,在泸水市区内建成瑞幸、库迪、幸也等20余家品牌咖啡馆和现磨咖啡店。

截至目前,泸水市咖啡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预计年内咖啡豆产量达1500吨、精深加工咖啡豆500吨左右,实现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亿元以上。

强边富民谱新篇

冬日,泸水市片马镇樱花盛绽,如诗如画。景颇广场上,各族儿女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共迎阔时节。

“年复一年,景颇族的新米节、目瑙纵歌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白族勒墨人的尚旺节等传统民族节庆,我们都携手同庆,不分彼此,我们是一家人。”片马村文艺队队长褚玉华说,片马通过丰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通过抓实“文化浸润”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艺演出活动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举行

片马村的村史馆里,民间艺人褚玉强正在教村里的孩子们唱民族歌谣。“共产党的好说不完,像我们的父亲一样地保护着我们,我们住上了大房子,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幸福。”褚玉强说。

片马镇坚持把维护好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村史馆等平台,抓实“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大力开展“升国旗、唱国歌、走边关”“共产党的好说不完”等活动,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主旋律。

中缅界河小江畔,岗房村的草莓正丰收。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经过反复试验,村里找到了适宜种植的草莓品种,目前种植草莓10余亩,亩均收入逾万元。”岗房村党支部书记董晓军介绍,他和哥哥董小明是村里最早种植草莓的农户。

董小明还在村里的联防所上班。

在片马镇,像董晓军兄弟俩一样,投身于乡村建设的案例还有很多。在古浪村有这样一对父子,父亲欧贵明退伍后回到家乡,加入了村干部队伍,扎根边境一线,儿子欧昀则延续着这份神圣的使命。他们用脚步丈量着边境的土地,用坚守诠释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爱与忠诚。

近年来,片马镇始终扛牢强边固防的政治责任,通过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群防群治,坚决维护边境安全。同时,在深入推进产业富村、生态美村、文化睦村、治理兴村、开放带村、守边稳村等方面发力,把已经形成的良好态势巩固好、拓展好,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如今的片马,已非昔日偏远、封闭、落后之境,已然成为安全稳固、蓬勃向上的开放前沿。当下,片马镇正以昂扬之姿,奋力谱写边民更富、边防更固、边关更美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华彩篇章。

医路畅通护健康

“我前不久患急性肠胃炎,在微信公众号上挂了号,到州人民医院后直接看诊、拿处方,扫码支付拿药,免去了排队等候的麻烦,非常方便。”泸水市六库街道市民阿花说,通过公众号就可选择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或州中医医院就诊,根据需要选择普通门诊或专家门诊,再按预约时间到达相关诊室就诊。

前不久,泸水市大兴地镇一名70岁老人因急性脑梗死,被家人紧急送往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治疗。得益于绿色通道及不断提高的医疗救治水平,老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目前康复状况良好。

近年来,怒江州人民医院加快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重点科室建设,州中医医院实施肛肠科、脑病科、肿瘤科、骨伤科等学科建设,建立绿色通道、优化诊疗流程、区域协同救治等,不断提高诊疗技术和水平,最大程度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

泸水市三河村的田园综合体 本版图片除供图外均为记者 李寿华 摄

这只是近年来“健康怒江”建设步履稳健、大步向前的一个缩影。建州70年来,怒江州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让人民群众能在家门口看好病”的目标,务实苦干、砥砺前行,全州卫生健康事业取得跨越式进步,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除了实现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零”的突破,怒江州还推动县(市)人民医院均创建为二级综合医院,整体迁建县级医院3个、州级医疗机构4个,255个行政村卫生室均实现标准化建设。全州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从建州初期的24家增至2023年的374家,床位数从82张增至3900张。同时,把村卫生室建设作为健康扶贫重要抓手,实施“智慧医保村村通”“智医助理”项目,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织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让卫生室成为村民们的健康“守护站”。

建州70年来,怒江州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机构数量、床位数大幅增长,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建成多个重点专科及救治中心。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分级诊疗体系成形。健康保障基础夯实,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下一步,怒江州将持续把卫生健康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聚焦卫生健康工作短板弱项,抓住医疗“组团式”帮扶、中交集团对口帮扶、沪滇协作机遇,持续深化医疗服务改革,加强本土医疗人才培养,促进优质医疗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优质便捷医疗服务体系,撑起百姓“健康伞”,让群众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


编辑:徐余梅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