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

文山州:抓好林下“土特产” 走出群众“致富路”

来源:云南网-文山日报 日期:2024年12月20日

近年来,我州以“近期得利、远期得林、协调发展”为目标,推动形成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种植、品牌化建设格局。通过多种举措,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生态既增添绿色又“产出黄金”,实现生态保护、林草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州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660.79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58.74亿元。

挖掘“土”资源,盘活“家底”抓支撑。推动“林地资源+乡土产业”有机结合,科学规划集体林业资源利用方式、途径、强度及产业布局,切实提高林地综合效率和产出率。积极盘活闲置林地资源,出台相关工作方案提升林地、土地资源利用率及林地精细化管理水平,让“沉睡深山”华丽转变为“绿色银行”。依托土壤、气候及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壮大以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花为主的本土林下经济产品种植。利用林下物种互作与林下生境相耦合原理,创新在八角树下种植三七、草果、砂仁、石斛、重楼、黄精、鸡枞菌等“土”作物,实行复合性经营,做到以林促草、以草养林、林草双收,实现良性循环,开辟农民新经济增长点,既美化生态环境,又充实农民“口袋”,推动“绿富”双赢。目前,全州林下三七种植规模排名全国第一;砂仁、滇黄精种植面积排名全省第一,草果、滇重楼、石斛等中草药种植面积排名全省前五。

做实“特”文章,用活“示范”抓带动。强化党建引领,与西南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签署党建共建协议,组建林下经济专家技术团队,以《八角林下特色经济作物复合经营技术推广示范》《草果丰产栽培经营管理示范》等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为重要抓手,全面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和生产技术培训。引进云南云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七丹药业等8家本地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融合方式,实施林下经济品牌振兴计划,实行统一品牌包装、产品标识、质量标准和宣传口径,强化品牌运营,扩大“文山特产”影响力,“马关草果”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麻栗坡草果”商标被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林沃草果”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被认定为第二批云南省“定制药园”。研发出三七汽锅鸡、石斛鸡、石斛酒、石斛保健品、石斛花茶等涵盖美食、护肤、养生系列的衍生产品50余个,拓宽“特”产业链条,实现营业收入1300万余元。

三七红籽挂满枝头、野生菌撑起“致富伞”、林下“黄精”变黄金,绿意盎然的山林中,一条条贯穿林间的休闲步道曲径通幽,既为村民采挖作物提供便利,也成为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的“新热点”。

提升“产”效益,激活“效益”抓发展。构建森林+“林草、林药、林菌、林畜、林禽、林旅”多重产业模式,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真正让群众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种植三七、石斛、重楼、草果、滇黄精等,林下基地面积55.25万亩,年产值14.81亿元。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发展林虫(蜂)、林畜、林禽面积100.48万亩,产值3.48亿元。充分利用林下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产品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林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开发森林旅游林地面积30.32万亩,累计建成森林康养、湿地旅游、草原旅游等基地49个,旅游综合收入32.71亿元。目前,全州发展林下经济企业17家;建成林下经济合作社181个,覆盖农民人数1.61万人,受益群众36.2万人。

林下经济一头连着百姓富,一头连着生态美。下一步,我州将更好地盘活森林资源,增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生态与产业两手抓,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开辟“林下种养”绿色发展之路,推动林产业向“精、深、优”方向发展,延伸林业产业链,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编辑:徐余梅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