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

玉溪推动改革向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发力,助推“玉溪之变”持续深化——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来源:云南网 日期:2024年12月27日

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 供图

玉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供图

云南正大钢管有限公司热镀锌车间。通讯员 沈阳 摄

玉溪国际物流港研和站。记者 李苏榕 摄

云南新平产业园区。通讯员 沈阳 摄

2024年,玉溪在改革浪潮中勇毅前行,以精心谋划之笔绘就发展新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精准落子,138项改革举措精细布局,14项重大任务由市级领导挂帅;出台《中共玉溪市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玉溪实践的实施意见》,42项任务310条举措全面对标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于重点关键领域深耕细作,推动改革层层递进,从筑牢根基迈向系统协同,为“玉溪之变”注入强劲动力,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市上下一盘棋,各专项小组、牵头及职能部门携手共进,凝聚成改革攻坚合力。24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多点开花,9个县(市、区)秉持首创精神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10个改革试点方案脱颖而出,沉淀出独具玉溪特色的改革智慧结晶。从经济增长的稳健步伐,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再到文体旅融合的蓬勃生机,玉溪在多个维度交出亮眼答卷,于改革征程中笃定前行,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经济体制改革多点开花

在云南新平产业园区绿色钢城片区扬武区块,云南正大钢管有限公司年产260万吨焊接钢管建设项目一期顺利投产;峨山彝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开辟新径;众多农业基地蓬勃兴起,展现出农业发展的盎然生机;越来越多的干部成为懂经济、能算账、会算账的行家里手……今年初,玉溪市在全省创新性实施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考核评价方案、开发区重点指标考核评价方案和考核结果运用细则,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镇域经济加速突破、跨越赶超,形成75个乡镇(街道)“多拉快跑”、8个园区“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蓄积强劲动能。

一直以来,玉溪始终坚守深化经济转型升级这一改革攻坚要地,精准施策。一方面,稳扎稳打制定实施“稳”的政策,沉着冷静应对“变”的因素,坚毅果敢强化“进”的措施,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达1989.7亿元,增速3.5%。另一方面,用足用好稳定经济运行的系列政策“组合拳”,出台经济稳进提质27条以及百日攻坚“12个专项行动”等有力举措。

政务服务持续升级,“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办窗口”服务贴心,发布全省首个企业开办服务地方标准,为企业发展铺就便捷之路。金融支持精准有力,“融信服平台”惠企利民,授信放款覆盖6000余户(次)企业,新增减费降税及退税缓税缴费20.4亿元。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核心产业市场主体预计达5500户,较年初新增500户,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成功获批国家“千兆城市”。在产业升级上,聚焦“两壮两新”精准发力,优化产业链专班为“4+1+1”架构,入选全省唯一的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工业化率稳居全省榜首。同时,加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玉溪市科技馆盛大启幕,斩获省级研发投入奖补资金2606万元,创新能力指数跃升至29.98。

大抓开放型经济发展

作为中老铁路国内段沿线站点最多、枢纽位置最突出的州(市),玉溪正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奋勇前行。走进研和站货场,只见货车穿梭、吊车忙碌,进出口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货物在此装卸,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来,玉溪深度推进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健全玉溪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玉溪市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年)》,实施“8大行动”,建立闭环工作体系,凝聚抓改革、促开放的工作合力,形成大抓开放型经济的浓厚氛围。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玉溪扎实推进试点工作,获批省级农产品出口试点州市,探索搭建农产品收购信息系统、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在推动外贸发展上,沃森生物医药海关AEO高级认证作用持续放大,塑料制品、液化石油气、纸制品等出口增长超80%,铁矿石进口增长121.7%。

同时,玉溪启动昆玉铁路扩能改造,大化铁路全线开工。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以来,截至12月3日,玉溪市境内铁路站点累计到发旅客1308.93万人次、累计到发货物4161.19万吨。完善元江出口农产品检查场地配套服务,提升农产品出口通行效率。召开进出口贸易洽谈会,与6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进出口贸易。

在多边合作方面,积极引导华润集团等企业投向新能源、现代农业、物流等产业。加大“走出去”引导力度,充分发挥6个驻外商务代表处的桥梁纽带作用,1至10月新备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3户,对外直接投资额达515.8万美元。

此外,玉溪全力推进现代流通企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积极申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红塔区入选首批省级物流枢纽。引导物流企业转型升级,中科智运、祺盛物流两家企业申报成为国家A级物流企业。

文体旅融合活力显

常态化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举办“聂耳杯”全国大学生合唱展演,聂耳音乐文化品牌持续唱响;2024中甲联赛云南玉昆主场比赛赛场上呐喊助威此起彼伏;玉马、澄马、职工足球联赛吸引众多选手参赛……在玉溪,一场场文体盛宴激情上演。截至11月底,玉溪市组织了香港明星足球队友谊赛、张信哲演唱会、云南民歌大家唱玉溪专场等300多场活动,有效拉动相关消费、投资约10亿元,新增限上住宿单位10家、文旅新业态企业19家、民宿11家。

“来到玉溪就能看到很多带有音乐符号的景观小品,感受到这座城市浓厚的音乐氛围。第一次了解到玉溪这座城市就是因为聂耳,来到他的故乡参加合唱比赛感到荣幸。”来自吕梁学院、参加合唱展演的合唱团团员许文静说。

今年8月,玉溪市提出以深化改革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建立全市文体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起草《玉溪市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细化完善了宣传氛围营造、活动服务保障、交流反馈联动、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及重要信息、重大活动联系协调等6项工作机制。

12月12日,玉溪市文体旅融合发展产业联盟成立。联盟将各类经营主体、资源链接起来,以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信息互通、市场共拓、优势互补、抱团发展,释放联盟一呼百应的倍增效应,全面激活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助力玉溪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玉溪将持续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完成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项目建设,办好第八届聂耳音乐周等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作用,统筹整合各级各类优势和力量,做优做强融合产业链,打造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红塔区锚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在总结学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构建起“学区建设排头强基、集团化办学深入引领”的全域义务教育发展实践体系,呈现“学区制”与“集团化”双轨并行的良好态势。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集团主校“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满足了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

红塔区作为玉溪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缩影,呈现出诸多亮点。在推进教育改革进程中,玉溪着力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83%,居全省第二;实施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创新建立典型引路、专班工作、定期调度、定点挂联、市县协商、督导考核、“四驻”包保、任务派单、县中帮扶、激励奖惩10项机制;推动玉溪技师学院、玉溪职业技术学院、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卫生学校、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五校深度融合发展,玉溪职业技术学院和玉溪技师学院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效;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管理16条措施,推动校长管理“能任能免”、职称评聘“优中选优”、岗位聘用“能上能下”、教师管理“能进能出”。

2025年,玉溪将进一步深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深化学前教育启蒙筑基、义务教育创优提质、高中教育突破突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行动。深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共同体实质化运作。

推动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迭代升级

江川区雄关乡地处缺水山区,其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赖雨季降水与外地调水。2023年6月,星云湖调蓄带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启用,通过提水泵站将调蓄带中的水资源输送至郭家大山垭口5000立方米高位水池,再借助闸阀控制向杨仕林水库及关大箐小坝输水,解决了雄关片区上营、下营、窑房村的农田灌溉用水难题。通水后,原本因缺水无法耕种的山地得以利用,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2023年起,按照省委“三湖”保护治理专题会要求,玉溪市委深入调研,积极谋划破解之策,提出统筹生态保护与生产功能,以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核心,探索实施集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高效节水水利、高标准农田改造引水、高效林业发展用水“五位一体”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工程。

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工程涵盖拦截、抽提、调蓄、灌溉、管理五个体系,通过构建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闭环,优化湖外水资源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清污分流、清水入湖,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提升”。

今年以来,玉溪将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工程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玉溪实践重要内容。以闭环线路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节点工程与重点工作,推动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体系构建基本成型,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迈入2.0阶段。

到2025年,玉溪将进一步完善“三湖”保护治理联动机制,健全内源治理与外源治理体系。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全链条闭环运行机制。破解生态产品难变现、难融资、难交易、难抵押问题,用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加快布局“风光水储”多能互补体系,延伸储能产业链条通道,构建“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绿色能源发展格局。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苏榕 杨茜

玉溪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

玉溪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重点聚焦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找准症结,精准施策,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增量提质、再上新台阶。2024年,全市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

通过组织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大排查、大调研,重点摸排各县(市、区)2023年收入15万元以下,以及经研判难以实现有效创收的125个相对薄弱村,梳理出48个需要加强帮扶的村(社区),实行清单式管理。建立县级领导挂包联系制度,到薄弱村实地了解情况,全面掌握各村当前收入来源、存在的问题困难和下一步增收计划。围绕2024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以上的目标,“一村一策”制定“消薄强村”计划,明确帮扶目标和举措,加强统筹协调,集中攻坚思路不宽、资源分散、增收渠道单一等堵点、难点问题。

通过广泛征集各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做法,评选出10个最佳案例和20个典型案例,编印《玉溪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汇编》,提供给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学习借鉴、开拓思路。连续两年实施“711—领头雁”培育计划,全覆盖轮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着力解决村级带头人在抓产业、抓项目、抓管理方面的知识短板、经验盲区和能力弱项。充分撬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力量,建立市县机关单位、农业专家团队、农职院校、非公企业、协会商会等多元结对帮扶机制,为各薄弱村提供技术指导、项目合作、产销对接、渠道链接等方面支持。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推动跨村联合发展,充分发挥华宁“羊肚菌”产业联盟、元江“光伏开发”产业联盟等34个“党建+产业”联盟作用,以强带弱、以大带小,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育、项目共谋、市场共拓的发展格局。

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评内容,作为基层党建“四级联创”和星级美丽乡村创建重点指标,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硬指标”。强化实体支撑,制定《关于推进村办公司规范运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村办公司运行、监管及保障3方面14条措施,支持村集体拓宽市场化发展新路径。加大政策供给,梳理上级支持乡村发展建设治理80条政策措施,引导村(社区)积极谋项目、争项目,推动涉农惠农项目资金向相对薄弱村倾斜。加强人才支持,围绕种植养殖技术提升、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累计选派各类专家人才到村指导12000余人次,为集体经济发展出思路、想办法、链资源。深化政银合作,出台《玉溪市金融助理选派管理办法》,向7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选派136名银行业务骨干担任乡村振兴金融助理,推出“香叶贷”“兴桔贷”“鲜花贷”等10余个特色信贷产品,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金融活水”。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杨茜

织密民生保障网促各民族交往交流

近年来,玉溪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村(社区)活动,提升养老服务和儿童保护保障能力,织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网,以民生温度撬动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以自治固本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行业公约、村(居)民公约,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测评指标作为工作抓手,细化形成“进村(社区)”实施方案及工作手册,将保障“一老一小”民生权益与创建工作融合,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倒逼措施落细、责任落实,在村(社区)建立“三社联动”工作站,全市有近3000个社会组织、2000个志愿团体、33万志愿者,形成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

发挥网络优势筑牢关爱基石,增强民族团结融合力。依托腾讯公司公益平台募捐筹集资金破解“一老一小”关爱经费难题,广泛动员全市各族群众6万余人次参与募捐。在“5·8人道公益日”“99公益日”发起网络募捐,号召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博爱一起捐”、关爱“一老一小”困境群体、关爱“失独”困境家庭、“博爱”红领巾图书角项目,截至目前,玉溪市“5·8人道公益日”“99公益日”两次网络募捐筹集资金126万余元。

发挥联系作用打牢关爱基础,提升民族团结感召力。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一老一小”的基本信息、服务需求、派单推送等内容建档,将关爱服务的需求分类推送至责任单位,直至问题处理完成,形成闭环。针对“一老一小”特困家庭,共救助帮扶困难群众12733人次、发放救助金及物资121.95万元。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实现每个社区配建一个托儿所,增设社区党群便民中心电梯,在老年服务站内设置室内乒乓球室、舞蹈室、书画室、亲子活动室等配套设施,建成常态化运营老年幸福食堂54家,覆盖人数超10万人。


编辑:徐余梅

作者:

相关新闻: